机体内病毒感染的表现形式和结局,随病毒、机体(细胞)和环境条件三者的相互影响而定。
病毒
病毒的质和量,是决定病毒感染和发病的重要因素。没有病毒侵入,就不会有病毒感染,当然更谈不上发病。“发病”是机体在感染病毒后因一立博国际官网病理生理性和组织破坏性变化而呈现的综合现象。
【ZZ(D】病毒的病原性【ZZ)】是其长期进化过程中的适应能力。例如牛瘟病毒长期生活和循环在牛群中,逐渐形成了对牛的病原性等等。因此,病原性是病毒的“种”的特征。不同的病毒,有其各自的动物和细胞感染范围。某些病毒的感染范围很广,例如狂犬病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温血动物。但是也有一些病毒,例如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其感染范围极窄,除马属动物以外,不感染任何其它动物,包括实验动物在内。多数病毒则处于上述两类极端例子之间。同一病毒的不同毒株,其病原性也有明显的差别。特定毒株的这种病原性,称为毒力。因此,毒力是病毒“株”的特征。病毒的病原性,特别是其毒力,不仅在自然条件下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可以人为地促使它们改变。在对人畜具有致病作用的许多病毒中,经常有着自然弱毒株的存在,也就是存在于自然界(动物体内)的弱毒力毒株。目前成功地用作人畜免疫接种的某些弱毒疫苗株病毒,就是自然弱毒株,或者是由自然弱毒株驯化培育而成的。人为地通过所谓“强迫”感染的方法,往往可使原来不易感或不太易感的动物或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在强迫感染的最初几代中,一般不见明显的感染症状,但经若干代的适应(盲目传代)以后,病毒对新宿主细胞的毒力升高,同时可能减低或丧失其对原宿主细胞的毒力。应用理化学因素导致病毒毒力变异的例子更多,已在本书第六章叙述,并将在第八章中继续介绍一些实例。
【ZZ(D】病毒的数量【ZZ)】是引起感染的另一个必要条件,但随病毒毒力和动物机体易感性的不同而异。某些病毒的毒力极强,极微量就能引起感染,例如口蹄疫病牛的水疱液,其10-7稀释液1ml,即可使牛感染;传染性贫血病马的发热期血清,10-7~10-6稀释液1ml也可导致健康马、骡发病。易感机体对于这类病毒似乎不表现或很少表现自然抵抗力。相反,某些病毒只在应用较大剂量时才能引起感染。乙型脑炎病毒中山株皮下感染3周龄的小鼠,需要10-1~10-2的剂量才能引起发病和死亡。【ZZ(D】病毒的自然感染途径和在体内的散播方式【ZZ)】是病毒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各种病毒大多有其各自比较严格的侵入和体内散播途径,例如乙型脑炎病毒在皮下或脑内注射时引起感染,消化道摄入时不致病;相反,流感病毒的自然感染途径为呼吸道,皮下注射时不引起感染。流感病毒在体内的散播方式,只局限于侵入门户附近的组织,并由此引起局部或全身症状。鼠痘病毒(即小鼠脱脚病病毒)在由皮肤侵入后,先在局部增殖,随后进入局部淋巴结,再行增殖并到达血流,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再在肝、脾等脏器中增殖,再次引起病毒血症,并散布至全身,包括皮肤,因而出现皮疹、溃疡等病变(图7-7)。乙型脑炎病毒由感染蚊直接注入毛细血管,病毒在血管内皮细胞以及淋巴结和肝、脾等的网状内皮细胞内增殖,并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病毒血症。脏器或血流中的病毒或被迅速消灭,或者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再次大量增殖,产生病变和引起临床症状。狂犬病病毒则通过皮肤或粘膜损伤侵入,在局部初期增殖后通过神经末梢散播至脑脊髓组织,再由脑脊髓传播至周围脏器(如唾液腺)组织。【JZ】【HT5”SS】图7-7鼠痘病毒在体内的侵入和散播途径【HT5SS】但是必须指出,病毒的这种自然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病毒的种类、毒力和宿主细胞的免疫功能状态等,而且经常可以人为地加以改变。如上述,乙型脑炎病毒的自然感染途径主要是皮下,但将对小鼠具有较高皮下致死力的新分离病毒,在小鼠脑内作多次传代以后,病毒往往对脑内感染的致死力增高,而对皮下感染的致死力降低,甚至失去了致病性。而同一病毒在用皮下接种方法传代时,皮下感染的致死力不见降低。
病毒在细胞间的传播方式也是决定机体内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病毒对敏感细胞感染的结局(如溶细胞、细胞融合、整合性感染等)不同,病毒传播到其它敏感细胞的方式就有所不同。可将其归纳为4种:
①细胞外传播:病毒由感染细胞释放后,通过体液再侵入其它敏感细胞。具有溶细胞作用的急性病毒感染大都呈现该种传播方式,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芽生病毒可能不破坏细胞,释放后也通过体液途径传播给其它敏感细胞,但出现于细胞表面的芽生病毒抗原,在遇到病毒特异性抗体或免疫活性细胞时,也会导致细胞破坏及病毒释出;②细胞间传播: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后不释放出来,通过细胞间桥直接传播给相邻敏感细胞,如疱疹病毒以及某些副粘病毒和痘病毒。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F蛋白)具有使感染细胞和邻接细胞膜融合的作用,因此,病毒不必离开细胞即可以传播。但如上述,副粘病毒也可因靶细胞的免疫损伤及芽生释放而通过体液途径传播;③细胞亲子代传播: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中,成为前病毒(provirus),前病毒可以随着细胞的分裂增殖传播给子代细胞。许多反转录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呈现该种传播方式。由于机体产生的抗病毒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因此体液免疫在这类病毒感染中不起重要作用;④多种方式传播:有些病毒呈现多种传播方式,如副粘病毒和疱疹病毒呈现①和②两种方式;某些反转录病毒可能呈现①和③两种方式等。
上一篇:病毒致瘤的机理
下一篇:病毒感染的类型和机理-.隐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