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病原性马属动物是自然条件下最敏感的感染对象,同时也是病毒的扩大宿主。实验感染时,除马外,猪、狗、猫、绵羊和山羊也有一定易感性,但感染后大多不出现症状或仅轻度发热,病毒血症的效价也不高。实验动物中豚鼠和小鼠最为敏感,是VEEV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家兔次之。应用强毒给马进行人工接种,24~48小时可出现病毒血症,血液中的病毒效价可达105~7/ml个小鼠LD50,持续2~3天,同时出现停食、发热、严重腹泻和其它一些临床症状。病毒血症效价高于1035个小鼠LD50的病马,大多发生中枢神经症状,包括应激性增强,无目的的转圈运动,衰竭,拒食和顶撞墙壁或厩栏等等。神经症状一般发生于人工接种的5天之后。实验感染马的死亡率约为50%。自然感染马的死亡率有时高达75%~83%。VEE常呈双相热型,第一相时体温增高,有病毒血症。第二相时有中枢神经症状,除高热外,尚有虚脱、共济失调、眼球震颤、下唇下垂等。病理变化主要是淋巴结和骨髓的坏死性变化。生前呈现神经症状的马属动物,死后可见脑内弥漫性坏死性脑膜脑炎,包括神经细胞坏死、出血和严重的嗜中性白细胞浸润,在病理形态学上难于与EEEV和WEEV区别。VEEV强毒对成年小鼠、豚鼠和仓鼠来说,既是嗜神经性病毒,又是嗜淋巴骨髓性病毒。病毒对这三种动物均有极强的毒力,引起高滴度病毒血症,病变明显,几乎100%死亡。潜伏期为12~48小时。白细胞数减少,说明淋巴组织和骨髓组织受到损害。豚鼠发生严重的热反应,并于2~4天死亡,通常并不呈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变局限于骨髓和淋巴组织,淋巴结和脾脏内出现广泛的淋巴细胞坏死,骨髓中也发生严重的细胞坏死。动物因淋巴组织和骨髓中的这种严重损害而死亡。小鼠和仓鼠的VEE在临床和病理特征上明显不同,在小鼠可发现早期的淋巴组织破坏,但小肠远端的淋巴集结不发生病变,虽然那里的淋巴细胞中有病毒抗原存在。主要是神经系统组织病变,病毒遍布中枢神经系统。脑炎是小鼠死亡的直接原因,脑炎的病理变化也十分明显,而且波及整个大脑、脊髓和脑膜,血管套明显,并有明显的神经胶质增生,神经细胞大量坏死。虽然病毒较晚进入大脑,但其最终含毒量高于任何其它器官,并一直持续至死。相比之下,仓鼠的非神经器官病变比小鼠严重,病毒主要破坏淋巴网状组织和骨髓组织,小肠远端淋巴集结含有大量病毒抗原,发生严重的组织坏死,并伴有细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菌血症。仓鼠主要死于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障碍和细菌内毒素休克。人对VEEV比较敏感,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发生气溶胶感染。患者大多呈现流感样症状:头痛,发热,肌肉疼痛和身体衰弱。潜伏期2~5天。少数患者,特别是儿童可出现脑炎症状,如震颤及复视,并有较高的病死率——10%左右。病初出现病毒血症,但其效价不高。病变主要见于白细胞生成器官,例如淋巴结、脾脏、骨髓以及肝脏中心小叶的坏死。生前呈现脑炎症状的患者,则有脑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病毒是怎样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病理变化的呢?最近用小鼠进行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免疫小鼠,VEEV可通过血管和嗅觉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小鼠的双相热型疾病,第一相为发病起始,此时病毒主要侵犯淋巴系统并在其中增殖。小鼠足垫皮下接种后4小时即可在淋巴结中立博球探论坛到病毒增殖,12小时后出现病毒血症,病毒可在心、肝、脾、肺、肾和肾上腺等富含血管的器官中增殖,大约18小时后血液及所有淋巴器官中的病毒滴度最高。4天后血液和各器官中的病毒消失,发病进入第二相。此时病毒随循环系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发脑炎症状和病理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血液中的病毒可以进入外周神经系统,在嗅觉和牙组织中增殖,并沿神经通路向大脑移行,首先进入嗅区,再进入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最后沿神经纤维和相伴的血管扩散至整个大脑。病毒持续存在于大脑中,最终导致脑炎。据报道,通过化学方法或外科手术阻断嗅觉途径,病毒进入脑的过程明显受阻,说明嗅觉途径是VEEV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条主要通道。在免疫小鼠,病毒主要是通过嗅觉途径进入大脑的。
上一篇: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培养
下一篇:免疫与诊断-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