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微生物技术资料
文章检索
  首页 > 微生物知识->植物组织培养基本知识->立博国际,立博官网,立博国际官网,立博指数,立博威廉,立博球探,立博论坛,立博网址-植物组织培养褐变产生的因素及对策

立博国际,立博官网,立博国际官网,立博指数,立博威廉,立博球探,立博论坛,立博网址-植物组织培养褐变产生的因素及对策



录入时间:2010-10-26 13:35:19 来源:轻工业论文网

  :本文针对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褐变现象,详细地分析了其产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科研和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褐变,对策

    目前,在许多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遇到褐变问题。褐变主要发生在外植体在植物愈伤组织的继代、悬浮细胞培养以及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中也经常发生褐变产物不仅使外植体、细胞、培养基等变褐而且对许多酶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培养材料的生长与分化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本文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影响因素、机理及防范措施,对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或工厂生产,包括植物组织的培养,原生质体、悬浮细胞和植物器官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褐变产生的影响因素

影响植物组织培养褐变的因子是复杂的,因植物的种类、基因型、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等不同褐变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1.1  植物种类及基因型  不同的植物和不同的基因型决定了不同的褐化程度。在组织培养中品种褐化难易可能是与该品种中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多少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差异有关。

1.2  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  外植体的部位及生理状态不同其褐化程度不同,同时,不同时期和不同年龄的外植体在培养中褐变的程度也不同。

1.3  培养基成分  培养基成分中的无机盐、蔗糖浓度、激素水平等对褐变的程度的影响尤为重要。另外,其pH值也与褐变程度有较大关系。

1.4  培养条件  温度过高或光照过强均可加速被培养组织的褐变。不利环境条件都能造成细胞的程序化死亡温度是诱导程序化死亡的主要因素[1]

2  褐变产生的机理

2.1  非酶促褐变

非酶促褐变是由于细胞受胁迫或其他不利条件影响所造成的细胞程序化死亡或自然发生的细胞死亡,即坏死形成的褐变现象,并不涉及酚类物质的产生。徐振彪等[1]将生长正常的愈伤组织转移到含NaCl的培养基中组织周围尤其是接触培养基部分发生褐变但培养基中没有看到扩散的褐化物质。当温度升高时继代保存时间过长也会发生此类现象。但这种褐变采取适当措施或者愈伤组织适应了胁迫环境就不再发生了[3]

2.2  酶促褐变

 目前认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主要是由酶促褐变引起的培养材料变褐主要是由伤口处分泌的酚类化合物引起的[4]。酶促褐变如同一般的酶促反应,其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酶、底物和氧。引起褐变的酶有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等。从初次培养和继代培养过程中试管苗的褐变程度和PPO的活性来看表明PPO活性的高低是引起培养材料褐变的关键。引起褐变的酶的底物主要是酚类化合物按其组成可分成3:苯基羧酸包括邻羟基苯酚、儿茶酚、没食子酸、莽草酸等),苯丙烷衍生物包括绿原酸、肉桂酸、香豆酸、咖啡酸、单宁、木质素等),第三类是黄烷衍生物包括花青素、黄酮、芸香苷等),但并非所有的酚类物质都是PPO的底物。

在正常发育的植物组织中,底物、氧气、PPO同时存在并不发生褐变是因为在正常的组织细胞内由于多酚类物质分布在细胞的液泡内PPO则分布在各种质体或细胞质中这种区域性分布使底物与PPO不能接触。而当细胞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和破坏时则为酶创造了与PPO接触的条件在氧存在的情况下使酚类物质氧化成醌进行一立博国际官网的脱水、聚合反应最后形成黑褐色物质从而引起褐变。

3  防止外植体产生褐变的对策

   从理论上讲,酶促褐变可以通过以下种方法加以抑制:一是除去引起氧化的物质——氧二是捕捉或减少聚合反应的中间产物三是抑制有关的酶。实际操作上,下列措施是被认为行之有效的。

3.1  适当外植体的选择

   取材时应注意选择褐变程度较小的品种和部位作外植体。成年植株比幼苗褐变程度厉害夏季材料比冬季及早春和秋季材料的褐变要严重。冬季的芽不易生长宜选用早春和秋季的材料作为外植体。王异星[5]用荔枝无菌苗不同组织的诱导试验表明茎最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培养2周后长出浅黄色的愈伤组织叶大部分不能产生愈伤组织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度褐变而根极大部分不产生愈伤组织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全部褐变

3.2  对外植体的处理

通过对较易褐变的外植体材料的预处理能减轻醌类物质的毒害作用。处理方法如下外植体经流水冲洗后2-5的低温下处理12-24小时再用升汞或70%酒精消毒然后接种于只含有蔗糖的琼脂培养基中培养5-7使组织中的酚类物质部分渗入培养基中。取出外植体用0.1%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钟再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中若仍有酚类物质渗出3-5天后再转移培养基2-3当外植体的切口愈合后酚类物质减少这样可使外植体褐变减轻或完全被抑制。何琼英等[6]用抗坏血酸预处理香蕉吸芽外植体能减轻外植体褐变,从而提高芽丛诱导率。

3.3  适宜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成分与褐变程度有关,要考虑所选培养基的状态和类型。

3.3.1  适当的无机盐浓度  张妙霞等[7]在柿树组织培养防止褐变所进行的试验中4种培养基的无机盐以改良MS(大量元素减半) 1/2MS的效果最好MS的效果较差,结果证明低浓度的无机盐可促进外植体的生长与分化减轻外植体褐变的程度。徐振彪[1]在对玉米幼胚耐NaCl愈伤组织的筛选表明,随NaCl浓度升高褐变现象加重。

3.3.2  适当和适量的激素  王异星[5]在荔枝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添加1 mg/L BA + 0.5mg/L 2,4-D愈伤组织较坚硬增殖缓慢易产生褐变。培养基中添加1mg/L BA+1mg/L 2,4-D 愈伤组织浅黄疏松增殖也快

3.3.3  培养基的硬度  在一定范围内琼脂用量大培养基硬度大褐变率低[8]这可能是培养基的硬度影响了酚类物质的扩散速度的缘故。

3.3.4  培养基中水的硬度的影响  硬度低的蒸馏水褐变率低,而使用硬度较高的自来水,褐变严重,甚至会出现褐变死亡[8]。这可能是配制培养基的水改变了培养基中无机盐的浓度,间接地影响了植物外植体的褐变。

3.3.5  培养基的pH  在水稻体细胞培养中pH值为4.5-5.0 MS液体培养基可保持愈伤组织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其表面呈黄白色pH值为5.5-6.0愈伤组织严重褐变[9]。一般来说酸性环境(pH值为4.5-5.0)不利于褐变过程的发生[10]

3.3.6 培养条件  如温度过高或光照过强光照会提高PPO的活性促进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从而加速被培养的组织褐变。高浓度CO2也会促进褐变其原因是环境中的CO2向细胞内扩散细胞内CO32-增多CO32-与细胞膜上的CO32-结合使有效CO32-减少导致内膜系统瓦解酚类物质与PPO相互接触产生褐变[11]。因此,初期培养要在黑暗或弱光下进行。

3.4 添加褐变抑制剂和吸附剂

褐变抑制剂主要包括抗氧化剂和PPO抑制剂。培养基中加入偏二亚硫酸钠、L-半胱氨酸、抗坏血酸、柠檬酸、二硫苏糖醇等抗氧化剂都可以与氧化产物醌发生作用使其重新还原为酚[12]。由于其作用过程均为消耗性的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添加量其中L-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均对外植体无毒副作用在生产应用中可不受限制。在水稻细胞的培养基中添加植酸(PA)可防止褐变PA分子中众多的羟基产生抗氧化作用使生色物质的含量下降或PAPPO分子中的Cu2 +结合从而降低了其活力。陈学森等[13]在对植酸在银杏组织培养中应用的研究中也证实了植酸具有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作用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活性炭是一种吸附性较强的无机吸附剂能吸附培养基中的有害物质包括琼脂中的杂质、培养物在培养过程中分泌的酚、醌类物质以及蔗糖在高压消毒时产生的5-羟甲基糠醛等, 从而有利于培养物的生长。粉末状的活性炭与颗粒状的活性炭相比吸附性更强,一般在培养基中加入1-4g/L的活性炭。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尽量用最低浓度的活性炭来对抗褐变的产生因为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是没有选择性的在吸附物质的同时也会吸附培养基中的其他成分对外植体的诱导分化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4]。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是酚类物质的专一性吸附剂在生化制备中常用作酚类物质和细胞器的保护剂可用于防止褐变[15]

3.5 进行细胞筛选和多次转移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经常进行细胞筛选可以剔除易褐变的细胞。在外植体接种1-2天后应立即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中能减轻酚类物质对培养物的毒害作用降低抑制作用使外植体尽快分生连续转移5-6可基本解决外植体的褐变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振彪等.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现象.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7(1):5556.

[2] 符近.三种不同类型种子休眠萌发及马占相思种子老化过程的研究.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1996.

[3] 傅作申玉米耐NaCl 幼胚愈伤组织的筛选及特性分析长春农牧大学硕士论文,1996.

[4] 颜昌敏编著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 王异星.荔枝细胞培养的初步研究.暨南大学学报,1997 ,18 (5)8485.

[6] 何琼英等.抗坏血酸预处理阻止香蕉吸芽外植体褐变的研究初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16(3):7982.

[7] 张妙霞.柿树组织培养防止外植体褐变的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33(1):8791.

[8] 金坚敏.水稻幼穗和成熟种子诱导胚状体时的有关因子探讨.植物学通报1992,9(2):5354.

[9] 金坚敏.水稻幼稿和成熟种子诱导胚状体时的有关因子探讨.植物学通报,1992.

[10] 王东霞,如何对抗植物组织中的组织褐变中国花卉盆景,2002,12:2930.

[11] 姚洪军,罗晓芳,田砚亭.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变的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3):7883.

[12] 蔡金星等.不同品种梨多酚氧化酶特性及其抑制剂的研究.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13(1):5557.

[13] 陈学森,张艳敏等植酸在银杏组织培养中应用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2):2427.

[14] 刘用生.植物组织培养中活性炭的使用.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30(3):214.

[15] 姚洪军等.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变的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3):7884.

 

 

上一篇:花粉培养

下一篇:不同培养基成分对金铁锁愈伤组织生长及皂苷含量积累的影响

相关文章:
正交试验法在植物组培技术中的应用 植物蛋白胨、葡萄糖琼脂
植物乳杆菌 植物乳杆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植物培养基的组成成分 植物组培之花粉培养
植物组培之花药培养 植物组培胚珠和胚乳培养
植物组培胚胎培养 植物组培生殖器官培养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
(注:以上手机号均与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