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人或单位 |
发现 |
1684 |
安东尼.封.列文虎克
(Antoni van Leeuwenhock) |
发现细菌 |
1749 |
约翰.屠北威尔.尼德汉
(John Turbrville Needham) |
肉汁中长出微生物 |
1776 |
拉扎罗.斯帕兰让尼
(Lazzaro Spallanzani) |
用密封加热实验否定自然发生 |
1798 |
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 |
牛痘接种术 |
1821 |
弗里斯(E.M.Fries) |
霉菌分类系统化 |
1826 |
索多.施旺(Theodor Schwann) |
酒精发酵由酵母菌引起 |
1837 |
索多.施旺(Theodor Schwann) |
微生物引起发酵和腐败 |
1850 |
米切利斯(Mitscherlich) |
细菌引起马铃薯褐变 |
1850 |
达望(C.J.Davaine) |
在患炭疽病的家畜中发现炭疽细菌 |
1853 |
德巴利(De.Bary) |
禾谷类锈病由寄生真菌所为 |
1857 |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
乳酸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 |
1860 |
路易.巴斯德 |
酵母菌在酒精发酵中的作用 |
1864 |
路易.巴斯德 |
澄清自然发生的争论 |
1866 |
路易.巴斯德 |
低温灭菌法 |
1867 |
罗伯特.李斯特(Robert Lister) |
外科中的消毒原理 |
1870 |
刘易斯(T.R.Lewis) |
阿米巴痢疾病原体 |
1872 |
科亨(F.Cohn) |
开始细菌分类记载 |
1875 |
戴维.布鲁斯(David Bruce) |
在锥虫病患者体内分离出锥虫 |
1876 |
约翰.廷托尔(John Tyndall) |
证实空气中存在细菌 |
1876 |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 |
分离炭疽病原菌,感染实验成功 |
1879 |
奈瑟(Neisser) |
发现淋病细菌 |
1880 |
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 |
在人血中发现疟原虫的接合子 |
1881 |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 |
研究纯培养细菌的方法 |
1881 |
路易.巴斯德.皮尔.包尔.爱密尔鲁
(Pierre paul Emile Roux) |
用炭疽菌进行免疫实验 |
1882 |
厄波斯(Eberth)
噶夫克(Gaffky) |
在伤寒患者体内分离到伤寒细菌 |
1882 |
斯可罗辛(J.J.T.Schloesing)
孟兹( A.Muntz) |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 |
1882 |
罗伯特.科赫 |
发现结核病病因 |
1884 |
罗伯特.科赫 |
科赫原则 |
1884 |
克里斯亭.格兰(Christian Gram) |
格兰氏染色方法 |
1888 |
马尔亭乌斯.贝叶林克
(Martinus Beijerinck) |
分离出根瘤菌的纯培养,富集培养方法 |
1889 |
北里柴三郎
(Kitosato Shibasaburo) |
从破伤风患者体内分离出厌氧性病原菌 |
1889 |
谢尔盖.维诺格拉斯基
(Sergei Winogradsky) |
化能无机营养的概念 |
1889 |
马尔亭乌斯.贝叶林克
(Martinus Beijerinck) |
病毒的概念 |
1890 |
爱密尔.阿道夫.贝林格
(Emil Adolf von Behring)
北里柴三郎 |
发现白喉抗毒素 |
1890 |
谢尔盖.维诺格拉斯基 |
化能无机营养菌的自养生长 |
1892 |
德米特里.约瑟霍维奇.伊万诺夫斯基
(Dmitri Iosifovich Iwanowski) |
从烟草花叶病植株中分离病毒并进行了回接实验 |
1895 |
马尔亭乌斯.贝叶林克
(Martinus Beijerinck) |
分离自养的硫酸盐还原菌 |
1897 |
佛雷德里克.奥古斯都.约翰.吕夫勒
(Frederick August Johannes Loffler)
佛洛奇(P.Frosch) |
在动物中发现病毒 |
1898 |
诺卡德(E.Nocard)
皮尔.包尔.爱密尔.鲁 |
从牛肺中分离培养霉形体 |
1898 |
罗那德.罗斯(Ronald Ross) |
疟蚊是疟疾的媒介 |
1901 |
卡尔.兰德斯特尔(Karl Landsteiner) |
人血液的分型 |
1908 |
保尔.欧里希(Paul Ehrich) |
化学治疗剂 |
1909 |
奥拉.强生(Orla Jensen) |
将生化形状用于细菌分类 |
1910 |
保尔.欧利希(Paul Ehrlich)
秦佐八郎 |
发明治疗梅毒的洒尔佛散 |
1915 |
佛雷德里克.威廉.图尔特
(Willian Twort) |
细菌的传染性溶菌 |
1917 |
费里斯.修伯特.代列尔
(Félix Hubert D'Herelle) |
噬菌体 |
1928 |
佛雷德里克.格里佛
(Frederick Griffith) |
肺炎球菌的转化 |
1929 |
阿列克山德尔.佛来明
(Alexander Fleming) |
青霉素 |
1931 |
可奈里斯.贝尔那多斯.封.尼尔(Cornelis Bernardus Van Niel) |
红色细菌的厌氧光合作用 |
1935 |
格哈德.多马克
(Gerhard Domagk) |
磺胺药物 |
1936 |
温达尔.麦迪士.斯坦理
(Wendell Meredith Stanley) |
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晶 |
1940 |
阿列克山德尔.佛来明
(Alexander Fleming)
恩斯特 保利斯 钱
(Ernst Boris Chain) |
青霉素治疗实验成功 |
1940 |
乔治.威尔.比德尔
(George Well Beadle)
爱德华 塔特姆(Edward Tatum) |
红色脉胞菌的突变 |
1943 |
马克斯.德尔布鲁克(Max.Delbruck)
沙瓦多.爱德华.卢里亚
(Salvador Edward Luria) |
细菌的突变 |
1944 |
奥斯瓦尔德.阿佛雷((Oswald Avery)
科林.马克聊德(Colin Macleod)
马克林.马克卡提(Maclyn McCarty) |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1944 |
赛曼.瓦克斯曼(Selman Waksman)
阿尔伯特.斯卡兹(Albert Schatz) |
链霉素 |
1946 |
爱德华.塔特姆(Edward Tatum)
约夏.来德伯尔格(Joshua Lederberg) |
细菌的接合 |
1951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Barbara McClintock) |
可转座因子 |
1953 |
詹姆士.沃森(James Watson)
佛兰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
罗莎林.佛兰克林
(Rosalind Franklin) |
DNA 的结构 |
1958 |
M.Meselson.F.W.Stahl |
证明大肠杆菌的半保存复制 |
1959 |
阿苏尔.帕地(Arthu Pardee)
佛兰可依斯.雅可布
(Francois Jacob)
雅奎斯.莫诺(Jacques Monod) |
基因受阻遏蛋白调控 |
1959 |
洛德内.颇特尔(Rodney Porter) |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
1959 |
F.马克发兰.伯内特
(F.Macfarlane. Burnet) |
克隆选择理论 |
1960 |
佛兰可依斯.雅可布(Francois Jacob)
戴维.佩林(David Perrin)
卡芒.桑切兹(Carmon Sanchez)
雅奎斯.莫诺(Jacques Monod) |
操纵子概念 |
1960 |
罗沙来.雅娄(Rosalyn Yelow)
所罗芒.本桑(Solomon Bernson) |
发展放射免疫立博球探论坛 |
1966 |
马歇尔.雷仑伯格
(Marshall irenerg )
H .哥宾.科拿那(H.Gobind Khorana) |
遗传密码 |
1967 |
汤姆斯.布洛克(Thomas Brock) |
生活在沸腾温泉中的细菌 |
1969 |
哈沃.泰明(Howard Temin)
戴维.巴尔迪摩(David Baltimore)
雷那托.丢贝可(Renato Dulbecco) |
反转录病毒和反转录 |
1969 |
汤姆斯.布洛克(Thomas Brock)
秀松.弗里兹(Hudson Freeze) |
分离Taq 酶的来源水生栖热菌 |
1970 |
哈密尔顿.斯密斯(Hamiton Smith) |
识别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 |
1975 |
乔治.可雷尔(Georges Kohler)
塞莎尔.密尔斯泰因(Cesar Milstein) |
单克隆抗体 |
1976 |
利根川进(Susumu Tonegawa) |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重排 |
1977 |
卡尔.沃斯(Carl Woese)
乔治.霍克斯(George Fox) |
古生菌 |
1977 |
佛里德.桑格尔(Fred Sanger)
斯梯文.耐科伦(Steven Niklen)
阿兰.考尔松(Alan Coulson) |
DNA序列分析 |
1981 |
斯坦利.普鲁斯耐尔
(Stanley prusiner) |
朊粒 |
1982 |
卡尔.斯泰特(Karl Stetter) |
首次分离最适温度高于100℃的原核生物 |
1983 |
路克.蒙塔格耐尔(Luc Montagnier) |
引起艾滋病的人免疫缺陷病毒 |
1988 |
卡里.莫里斯(Kary Mullis) |
多聚酶链式反应 |
1995 |
克拉依格.凡特尔(Craig Venter)
哈密尔顿.斯密斯(Hamilton Smith) |
细菌基因组的完整序列 |
1999 |
基因组研究所等
(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 ,TIGR and other) |
百余种微生物基因组序列 |
上一篇:以盐水替代无菌水作为稀释液用于食品霉菌立博球探论坛的探讨
下一篇:微生物检验样品采集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