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肠球菌尤其是对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耐药状况,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对延边地区2000~2004年来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128株肠球菌分别进行药敏试验β—内酰胺酶测试,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VRE占肠球菌感染标本总数的1.1%,产β—内酰胺酶的肠球菌占5.6%,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屎肠球菌明显高于粪肠球菌。结论 肠球菌对临床常用的8种抗生素以万古霉素最敏感,对不同特征肠球菌感染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肠球菌 耐药性微生物 抗感染药
肠球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菌血症、心内膜炎、泌尿系感染、腹腔感染等严重感染。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侵入性治疗机会的增加,以及过度使用氟喹诺酮和口服头孢菌素等药物因素,使肠球菌所致感染不断增加,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肠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比较复杂,既有天然性耐药又可产生获得性耐药。目前在临床分离肠球菌中,有许多是多重耐药株,更为严重的是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HLAR)肠球菌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逐年增多。由于这类肠球菌所引起的感染治疗难度大,需要有肠球菌的最新流行病学资料及耐药性调查资料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为此我们对2000~2004年临床分离的128株肠球菌进行了试验分析,以了解本地区肠球菌的耐药状况,并对抗感染用药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 128株肠球菌均来自延边医院各类住院病人的标本,在10内从同一病人同类标本中多次分离到的菌株不重复记入。
1.1.2 试剂 抗生素纸片:青霉素(PEN)、氨苄西林(AMP)、哌拉西林(PIP)、氨苄西林/舒巴坦(AMS)、亚胺培南(IMP)、环丙沙星(CIP)、万古霉素(VAN)、庆大霉素(GEN)、120μg/片庆大霉素(GEH)、M-H琼脂均系Oxoid公司提供。
1.1.3 仪器 美国威士达公司生产的Microscan半自动细菌鉴定系统。
1.2 方法
1.2.1 菌株鉴定 所有试验菌株均以常规方法 [1]和机器系统进行鉴定。
1.2.2 药敏试验方法 以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操作及结果判断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最新规则及标准进行。
1.2.3 药敏试验质量控制 每周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ATCC25923对所有试验用抗生素纸片进行药敏试验,所有质控结果均符合NCCLS最新颁布的药敏质控范围。
1.2.4 β-内酰胺测试 用机器测试。
2 结果
2.1 肠球菌主要种别的构成比 本研究共分离出128株肠球菌,其中粪肠球菌114株(占89.1%),屎肠球菌13株(占10.2%),其它1株(占0.8%),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占总体的99.2%。
2.2 β-内酰胺酶测试结果 128株肠球菌中,共有7株为产酶株,产酶率为5.5%。
2.3 肠球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的种间差异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差别见表1。
表1 2种类型肠球菌对8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略)
3 讨论
本研究128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分离频率最高,占总体的99.2%,因此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耐药状况基本上可以反映肠球菌的整体耐药状况。从表1可以看出屎肠球菌对除万古霉素以外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因此临床细菌鉴定肠球菌属应到种的水平 [2] 。肠球菌的耐药机制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它对多种抗生素呈天然耐药、获得性耐药和药物耐受 [3] 。某些肠球菌对氨基糖苷类具有低水平天然耐药性,用10μg/片的庆大霉素低片可全部测出;还有一些肠球菌对氨基糖苷类可产生高水平获得性耐药,需要用120μg/片的庆大霉素纸片测出。对于一般肠球菌感染,可采用青霉素或氨苄西林与庆大霉素联合治疗。本研究有5.6%的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故对菌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感染进行经验治疗时,应采用氨苄西林/舒巴坦或亚胺培南或万古霉素与庆大霉素联合治疗,Nicoletti等 [4] 发现,采用环丙沙星与替考拉宁联合治疗可产生协同效应。氨苄西林结合亚胺培南治疗动物性心内膜炎时,表现有协同杀菌作用 [5] ;头孢曲松、头孢噻肟联合磷霉素已成功地治疗实验性心内膜炎 [6] 。对万古霉素和高浓度庆大霉素双重耐药株,目前缺乏理想的手段治疗这种双重耐药株感染。由此可见,治疗肠球菌感染时,应根据分离株的耐药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作者:金美华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5 年 5 月 第 4 卷 第 5 期
参考文献
1 Murag PR,Baron EJ,Pfaller MA,et al.Manual of clmical Microbidogg,6th ed.Washngton DC:American Society Microbiology,1995,308-314.
2 张群智,周惠平.肠球菌的耐药性及脉冲场凝胶电分型研究.中华医学护理杂志,1998,21:73—75.
3 Rice LB,Shlaes DM.Vancomycin resistance2n th enterococus.Pediatr clin North Am,1995,42:601-617.
4 Nicoletti G,Stefani S.Enterococci:Susceptibility patterns and therapeu-tic options.Eurj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1995,14(suppl1):33-37.
5 Brandt CM,Rouse MS,Laue Nw,et al.Effective treatment of Multidrug-resistant entercoccal experiment endocarditis with combnatious of cell wall-actire agents.J Infect DIS,1996,173:909-913.
6 I wen PC,Kelly DM,Lindex J,et al.Revised appxoach fox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ampicillin and vancomycin resistance in Enterococ-cus species by using.Microscan J ClmMicrbiol,1996,34:1779-1783.
上一篇:肠球菌的立博球探论坛及耐药性分析
下一篇:血液需氧菌、L型细菌及厌氧菌培养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