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耐药性的概念:细菌的耐药性是指致病微生物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和对抗性。它是抗菌药物、细菌本身及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前者通过染色体DNA突变而致,后者大多是由质粒、噬菌体及其他遗传物质携带外来DNA片段导致的耐药性的产生。
2、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1)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是多种不同类型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为底物的降解酶。它水解β-内酰胺环造成β-内酰胺类药物失去活性,其水解率是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决定因素。现在已知的β-内酰胺酶有170多种,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Ambler 的分子结构分类法和Bush的功能分类法。前者将β-内酰胺酶分为A、B、C、D四类,其中A、C、D类酶以丝氨酸(Ser)为活性作用单位。而后者是综合酶的分子结构、抑制性及水解底物特征进行分类。
(2)钝化酶或灭活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是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获得性耐药的主要机制。当细菌获得了编码产生氯霉素转酰基酶(CAT)的质粒后,可产生CAT使氯霉素羟基乙酰化,从而转化成无活性的衍生物。
(3)红霉素酶和其他灭活酶 由于细菌产生红霉素酯酶或通过2-磷酸转移酶催化的磷酸化反应破坏了大环类酯类的十四元环药物的酯环而造成的耐药。
(4)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 PBP)为细菌细胞内膜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蛋白。由于细菌获得外源性DNA,编码产生新的低亲和力的PBP或PBP本身发生修饰,对抗菌药物亲和力降低,从而导致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5)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细菌通过与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使抗菌药物不易结合导致其难以发挥效应。
(6)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外膜孔蛋白(porin)的突变导致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药物外排泵作用能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不断泵出,使菌体内的药物浓度不足以发挥抗菌作用而导致耐药。
上一篇:浅谈生殖道标本的微生物检验
下一篇:细菌耐药性立博球探论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