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样用物品
1.食品(包括固体和液体)采集:灭菌塑料袋20个、广口瓶4个、吸管10支以上、刀、剪、勺、镊子、夹子等 。
2.涂抹样品采集:灭菌生理盐水试管(5ml)至少20支,棉拭子若干包,有条件的单位应配备选择性培养基。
3.便样采集:采便管、运送培养基各20支以上。
4.患者呕吐物采集:无菌平皿和特殊采样棉球各20个以上。
5.血样采集:一次性注射器、灭菌试管各10支以上。
6 .保藏样品的冷藏设备。
7.防污染的工作服或隔离衣、帽、口罩、手套、靴子等。
8.其他必备物品:75%医用酒精、酒精灯、酒精棉球、洗耳球 、打火机、记号笔等。
二、培养基准备
1.C-B保存液:保存病原菌。
2.亚硒酸盐增菌液:培养沙门菌。
3.普通肉汤: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
4.1%葡萄糖肉汤:培养链球菌。
5.7.5%NaCl肉汤: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
6.嗜盐增菌液:培养副溶血性弧菌。
7.碱性蛋白胨水:培养霍乱弧菌。
8.肠道增菌液:培养致泻大肠埃希菌。
9.GN增菌液;培养志贺菌、变形杆菌。
10.LB1增菌液:培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11.硫乙醇酸盐培养液:培养产气荚膜梭菌。
12.布氏肉汤:培养空肠弯曲菌。
以上装备应不少于两套,分别由专人负责准备和管理。消耗性物品用后应不迟于次日及时补充齐全。对采样箱物品储备情况应坚持每月例行检查,凡未经使用的灭菌试管、培养基和采便管等无菌物品应至少每月更换一次,以确保达到无菌要求。
三、现场样品的采集
现场调查人员应尽一切努力及时完成,对中毒发生现场食物中毒各种样品采集工作,不能及时赶到现场采样或者采样不全面或采样方法不正确均可能直接影响致病物质的查明。各种食物中毒的采样各有侧重点,应根据初步掌握的食物中毒性质确定采样的重点,一般根据病人出现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和卫生学调查结果, 初步确定进行现场或实验室检验的项目,有针对性采集现场样品,以便能够明确找到中毒食品。
食品样品采集:
1.尽量采取中毒患者食用后的剩余食品。
2.无直接剩余食品时,采集可疑中毒食品的包装或者用灭菌生理盐水洗涤盛过可疑中毒食品的容器,取洗涤液;
3.采集同一加工场所加工的其它直接入口食品。
4.必要时采集半成品或原料。
涂抹样品采集:包括生产设备上的残留物,食品加工工具、用具、炊具 及食品容器、餐饮具、抹布、操作人员手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可疑中毒食品的物品表面进行涂抹采样,即用无菌棉拭子浸沾生理盐水,反复抹擦表面,然后将棉拭子置于盐水管中。也可用刀刮物品表面取样。
大便样品采集:大便样品对诊断细菌性食物中毒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无法采集到剩余食品时,主要靠大便样品明确诊断。
采集大便样品应注意:
1. 必须用采便管采集腹泻病人大便,若让中毒病人自行留便可能影响致病菌的检出率;
2. 无论中毒病人是否已经服药,均应进行大便采集。有人认为中毒病人服药后再采集大便没有意义,实际经验表明,病人服药后仍可检出致病菌,只是致病菌检出率可能减低。决不能因为病人已经服药而放弃大便采集,贻误明确诊断的机会。
3. 应采集严重腹泻中毒病人的大便,对一起较大规模的食物中毒事件一般至少采集20名病人的大便。
呕吐物采集:出现呕吐病人时,应尽量多采集病人呕吐物,呕吐物已被处理掉时,涂抹被呕吐物污染的物品。
血液采集 :怀疑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时,采集中毒病人急性期(3天内)和恢复期(2周左右)静脉血3ml,至少采集5名病人,同时采集正常人静脉血作为对照,观察抗体效价的变化,以便明确致病菌。
食品加工人员带菌情况采样:当怀疑细菌性食物中毒时,厨师或者其他食品加工人员是常见的污染源之一,应根据对食品加工人员带菌情况调查结果进行采样,可用采便管对厨师进行采便,涂抹食品加工人员的手、鼻、咽和有感染灶的皮肤等。
水样采集:当怀疑水污染事故时,应采集水样。
其它采样:食物中毒的情况复杂多变,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集含有或可能含有有毒物质的各种物品 。
四、样品保管与送检
1.样品采集后登记好详细信息,对每个样品作唯一标志,以防错乱;并严密封闭包装,置冰壶冷藏,应在4小时内送至实验室。
2.样品送检应附详细送检单,填明样品的名称、来源、件数、重量、采样的条件、时间、送检时间、检验项目、受理编号、送样人等。并向检验人员说明中毒情况。
3.检验人员接到样品必须签字,注明接到时间,并立即进行检验。
4.如发现采样的条件(容器或采样) 可能影响结果时,应在检验报告上注明。
上一篇:志贺氏菌检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