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时别滥用抗生素已成为常识,因为它可能导致“超级细菌”的泛滥。但禽畜、水产养殖场和餐桌也可能成为耐药菌的源头,这却是许多人的知识盲点,也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陈代杰近日在一份提案中表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亟需率先建立相应的监管监测网络。
去年,因为新德里“超级细菌事件”,细菌耐药性问题成为全球焦点。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今年世界卫生日主题定为“控制细菌耐药性”。陈代杰从事微生物药物研发近30年,是中国药典和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委员。他的提案共获得20多位政协委员的联名署名,可见大家对其观点的认可。
陈代杰告诉记者,水产品、家禽、家畜、乳制品中都可能存在抗生素残留。与给人治病而使用抗生素相对应,他把此类抗生素的使用称为“非临床使用”。他说,国内非临床使用抗生素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根据他的判断:“现阶段,国内因为非临床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提高,情况可能很糟糕。”
4年前,因为查出抗生素残留超标,上海食药监部门曾对山东某地的多宝鱼发出健康警示,引起广泛关注。陈代杰说,为提高产量,水产业往往采用高密度养殖法,这种情况下,鱼、蟹、虾等很容易感染细菌或真菌死亡。为此,养殖户会给鱼饲料添加抗生素。而多宝鱼正是高密度养殖的典型。他还告诉记者一个故事:某种酸奶曾因奶源中抗生素含量过高,导致乳酸菌无法生存,使得牛奶始终无法变成酸奶。
陈代杰将非临床抗生素滥用的健康效应归结为三类:一是细菌的直接传播——在过量使用抗生素的养殖场,由于“选择压力”的作用,高耐药性细菌更易生存,并通过动物排泄物等扩散到周边环境,或直接传播至饲养员;二是间接传播——耐药细菌虽然在食物加工过程中被杀死,但其耐药基因片段仍有可能没有被破坏,因而能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进而有可能被敏感的细菌“吸收”后成为耐药菌;三是通过食物残留——禽畜体内未代谢的药物被人食用后,食客相当于过量服用了抗生素,导致产生“选择压力”使人体内产生耐药细菌。
农牧业对如何科学使用抗生素的理解是不断深化的。陈代杰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全球曾普遍在饲料中添加微量抗生素。虽然从理论上说,事先服用抗生素未必会对疾病有预防效果,但实践中,又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禽畜发病率,明显提高动物对饲料的转化率。我国也曾借鉴此类做法。不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欧盟经过权衡,决定在饲料中禁用抗生素,之后虽一度出现禽畜等产量下降的情况,但通过改善饲养条件和方式,他们渡过了这一难关。这也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停用抗生素是可能的。陈代杰说,目前上海有多家机构分别进行有关农副产品的抗菌药物残留立博球探论坛,也有一些高校和机构开展相关研究,但总体上,这些工作处于零星的状态,导致各渠道的技术和标准不统一,无法形成全面的监控态势。基于上海的技术、人才和需求状况,本市有可能、也有必要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大平台,由科学家介入,由政府主导,形成对非临床抗生素使用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完善体系。
非临床使用抗生素是既关乎农民、又影响百姓的大问题。“多宝鱼事件”曝光后,其原产地的多宝鱼产业一度遭灭顶之灾,从而引发一定的纠纷。但经济发展和百姓健康本不应是一对矛盾。陈代杰说,非临床抗生素的使用,国内究竟该制定怎样的标准和监管力度,这可以结合国情加以研究,但目前,首先要掌握足够的一手资料,全面进行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的食品安全网才有可能织得更密。
(来源:医药梦网)
上一篇:警惕!食品标签黏合剂有毒
下一篇:购买保健食品认准蓝色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