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清华大学生物化学硕士,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现在美国从事食品研发工作。科学松鼠会成员,《吃的真相》作者。
最近,有媒体报道某公司的食品包装上出现了"可能含有(小麦、大豆、鸡蛋、奶制品、鱼)"的标签。对这个标签的质疑使得一些城市将这些食品进行了下架处理。很快这个标注得到了澄清:"可能含有"的成分是过敏原,并非食品本身的配方所需,而是来自于加工设备中的残留;这些残留物含量很少,对于普通人不会有问题,但是对过敏的消费者可能有风险;厂家进行这一标注是国际惯例,除了是厂家的自我保护(避免承担消费者过敏的责任),也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一种态度。
不过,很多消费者还是不理解: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厂家怎么能对自己的产品都不清楚"有"还是"没有"?
在食品加工中,许多设备都需要来处理各种食物。虽然处理不同的材料之间会进行清洗,但是生产设备不像锅碗瓢盆,要完全"清洗干净"是很困难的。比如说,这批生产要使用花生酱,那么清洗之后的传输管道或者搅拌器中,在边边角角的地方就难免留下一些,最后进入下一种产品中。
从技术上解决这个"有"还是"没有"的问题,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一套生产线只生产一种食品;二是对产品进行每一种过敏原的立博球探论坛。但是这两种方式都需要显着增加成本。许多消费者认为增加成本只是厂家的事情。要知道如果整个行业的生产成本都高,那么最终就会是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都提高。
毕竟过敏人群只是一小部分。即使在美国这样过敏比例比较高的国家,成人中的过敏比例也只到2%左右(儿童中是5%)。具体到某一种过敏原,通常也就是1%左右。中国的比例可能还要低。那些微量的过敏原对于非过敏人群并不会带来什么问题,所以厂家不愿意增加成本去搞清楚"到底有没有",而选择申明"可能有".虽然这样会失去过敏的消费者,但是与低生产成本带来的效益相比,也就更合算。
美国杰夫(Jaffe)食物过敏研究所曾经对美国超市中的食品做过一个调查,发现标注"可能含有"的食品中,大约5%确实含有过敏原。这个比例虽然不算高,但是对于食物过敏者也是很有意义的了。
(来源:广州日报)
上一篇:哈药“纯中纯”水被检出潜在致癌物超标
下一篇:伊隆“粒粒凤梨”菌落总数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