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海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联合破译的大黄鱼全基因组图谱,日前在世界权威期刊——《自然》周刊发表。这是继半滑舌鳎之后,我国公布的第二个海水鱼类的基因组图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石首科鱼类基因组图谱,标志着我国海洋生物学的研究真正进入基因组时代。
自1985年大黄鱼人工养殖取得成功以来,大黄鱼成为我国网箱养殖产量最高的海水经济鱼类。但随着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人工养殖大黄鱼遗传多样性降低、抗病能力减弱的问题日益成为困扰大黄鱼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养殖大黄鱼抗病能力差,是不是可能与其免疫系统的特定基因组及其特定进化模式有关联?”浙江海洋学院吴常文教授等科研团队成员基于这样的怀疑,于2010年以来展开专题研究,2012年,《基于全基因组信息的鱼类遗传育种》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科研人员试图通过大黄鱼基因组测序、基因注释,解析大黄鱼抗病性状的遗传基础,为大黄鱼抗病力的遗传解析和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系培育奠定了基础。
科研人员发现,绘制出基因序列图谱的大黄鱼基因组,包含48条染色体,比人类还多两条,全基因组大小在750米左右,相当于人类的1/4。
以往包括大黄鱼在内的硬骨鱼免疫基因功能的研究发现,大黄鱼存在一些重要的先天免疫基因,这些基因被海洋病原菌感染后,在鱼体内的表达将严重下调。科研团队对大黄鱼进行了高深度全基因测序、从头组装和分析,发现大黄鱼具有发育良好的先天免疫系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免疫模式,部分基因在大黄鱼先天性免疫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一研究展示了令人兴奋的应用前景,研究团队下一步将重点研究挖掘其他更多的免疫基因,阐明它们在免疫中的作用,解析它们在抗病力呈现中的权重,进而立博球探论坛野生大黄鱼和养殖大黄鱼的免疫基因组成差异。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大黄鱼免疫基因位点优良等位基因的聚合和选育,将有望培育出先天免疫能力强、抗病力高的大黄鱼抗病品系,解决养殖过程中大黄鱼病害频发的瓶颈问题。除此之外,研究团队将通过基因组信息的挖掘,发现更多与大黄鱼生长、抗逆、性成熟等生产性状有关的基因,全面提高养殖大黄鱼生产性能,促进大黄鱼增养殖产业的发展。
据介绍,《自然》周刊所刊载的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尤其在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领域卓有成就。许多新的发现、创新性的文献大多首发于《自然》周刊。我国每年公布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也大多来源于《自然》周刊。
上一篇:英研究发现食品添加剂丙酸盐有助于防止过量饮食
下一篇:研究:木瓜种子含抑制大肠癌成分有助研发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