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居民发现
身边多了不少生病的孩子
发热、咳嗽、喘息、鼻塞、流涕
去医院检查既不是新冠也不是流感
而是以前较少听到的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呼吸道合胞病毒近期在多地流行
5月24日,河南省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醒:近期呼吸道合胞病毒反季节流行,居民日常应做好个人防护。
“河南疾控”微信公众号截图
据媒体报道,上海等地RSV儿童感染病例近期也非常普遍。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主任曹清表示:“目前收治的感染RSV的患儿比例已经超过新冠和流感,其中一半出现喘息症状。”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呼吸儿科主任医师李增清表示,“近段时间,在医院门诊中,检查出合胞病毒感染的患儿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目前尚无RSV疫苗及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合胞病毒的治疗。
究竟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典型症状是什么?
呼吸道合胞病毒有什么危害?
它与流感和新冠病毒有何区别?
应该如何科学应对?
来看专家的解读
↓↓↓
究竟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疾控专家表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合胞体RNA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肺病毒属(pneumovirus),是引起婴儿肺炎及细支气管炎、儿童发热性支气管炎的常见病原体,还能引起较大儿童和成人的鼻炎、普通感冒等症状。
家长携儿童在医院等候就诊
呼吸道合胞病毒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高危人群是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有“冬季婴儿杀手”之称。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RSV感染是五岁以下儿童因病毒感染而住院甚至死亡的第一大因素。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五岁以下儿童中RSV感染发病人数约为3500万,其中,中国的感染发病人数约为300万。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儿童患者即使是轻症,若不及时治疗,也有可能会发展成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气喘、哮喘。
为何反季节流行?
呼吸道合胞病毒多流行于冬季和早春。
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在新冠疫情过去之后RSV才出现感染人数逐渐增高的趋势,但RSV的发病高峰期一般在冬春季。李侗曾表示,“今年RSV的高峰确实延迟了,这种情况与新冠的防控措施有关。”
新冠疫情期间人们通过佩戴口罩、居家隔离、勤洗手等措施来预防病毒侵袭,从而也切断了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导致人群“免疫训练”减少。
随着国内疫情有效控制,人员流动性增加,人体“预存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了我国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反季节流行。
多数患者症状
会在1—2周内自行消失
呼吸道合胞病毒通过咳嗽或者打喷嚏后排出的飞沫进行传播,也可通过眼睛、口鼻的黏膜接触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感染人类。
呼吸道合胞病毒潜伏期通常为2—8天,向体外排毒可以持续1—3周。早期感染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等上呼吸道症状。
大多数患者症状会在1—2周内自行消失,少部分可以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多见于低龄婴幼儿,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和喘息。
极少部分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和喂养困难等,更严重者可发展为呼吸衰竭,可累及呼吸系统外脏器,甚至导致死亡。
如何区分新冠、流感和合胞病毒?
专家表示,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一样,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发热、咳嗽及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但也有一些区别。
流感由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引起,以39℃~40℃高热为主,患者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肌肉酸痛和乏力。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不一定会导致高热,在大龄儿童和成人中表现为感冒或急性支气管炎,在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中引起毛细支气管炎伴喘息。
呼吸道合胞病毒在感染人群年龄上的差异会比较明显,年龄越小的人感染症状越重,反之症状就越轻。
人们感染过一两次之后,身体会产生抗体,将来再感染RSV的时候,被感染者的症状就会更轻,恢复得更快。
目前主要用于临床呼吸道合胞病毒诊断的实验室立博球探论坛方法有抗原立博球探论坛和核酸立博球探论坛。
感染了呼吸道合胞病毒该怎么办?
专家表示,目前没有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大多数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患者病情较轻,尽量居家隔离休息,减少外出,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后病情可好转。
值得注意的是,若婴幼儿患者发热持续3天以上、咳嗽喘息明显,甚至有鼻翼翕动、呼吸急促、呻吟、呼吸时胸部凹陷,或有精神不好、烦躁不安、喂养困难或脱水等症状,家长需及时送孩子就医。
如何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尚无上市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可以重复感染,也易发生家庭传播,易感人群多为5岁以内儿童。在暂无疫苗和有效药物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强个人防护等措施预防感染。
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外出时规范佩戴口罩,打喷嚏时注意遮挡;注意手卫生,不乱摸,勤洗手;在医疗机构就诊要做好个人防护,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综合:“广州日报”微信公众号、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河南疾控”微信公众号、信息时报、广州广播电视台
来源:光明网
提醒:本文章所有内容均来源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若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删除或修改,特此声明!